环球今热点: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西湖区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美丽城区尽显文明之美

南昌新闻网讯 如今,走进西湖区,映入人们眼帘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和谐宜居的美丽画卷,更是一道道焕彩生辉的文明风景线。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面子”和“里子”都靓了起来,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今年以来,西湖区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创建,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居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让城区文明底色更浓,居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除“蜘蛛网”美观又安全

临时拉接的“飞线”消失了,凌乱破旧的线缆清除了……行走在西湖区的老旧小区,原本一些盘踞头顶的空中“蜘蛛网”正逐渐消失。

“原本这边空中管线乱糟糟,电线最低处,得弯腰通过,环境差不说,更影响出行安全,如今管线全被‘掩埋’得无影无踪,抬头亮堂多了。”家住朝阳洲街道的市民闵夏玲谈起家门口的变化说到。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西湖区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线缆治理,对不同线路采取不同的整理办法,无用线路被拆除、散乱线路被理顺、其余线路规整起来,切实改变“飞线”乱象,与治理前“蜘蛛网”式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治理后,走线布局清晰,线路整洁,不仅美观还安全。

空中管线治理,一头连着小区居民,一头关系市容市貌。为顺利推进全区空中整治工作,今年以来,由西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对全区空中管线问题进行了全面摸排,形成问题清单,逐一对照进行整改销号。截至目前,西湖区共出动326人进行管线整治7320米,整治入户管线2016户。

如今,线缆规范美观、整齐划一,空间视觉变得更加通透,居民幸福指数逐渐提高。

街角“微更新”休闲新空间

72岁的关翠文在西湖区绳金塔街道坝口巷住了几十年。过去,家门口的坝口巷公厕空间狭窄、设施简陋,公厕外的通道上堆满杂物、地面坑洼,直接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公厕没有适老化设施,一到冬天更麻烦,不小心滑一下就可能摔跤。”关翠文说。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西湖区以推进公厕改造为核心,着力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文明短板。改造专班来调研时,关翠文把这些不便一股脑地告诉了工作人员。不久后,“小角落”迎来“大变化”,改造后的公厕,铺设了真空排污管道,加装了照明供暖、排风换气等配套设施,还增加了适老化、便民化设施,“方便”之处更加方便了。

“推门见绿,开窗见景,出门进园。休闲空间多了,锻炼也更方便了。”家在站前西路176号的赵佳宇在朋友圈如此形容家门口错落有致的城市休闲空间。近年来,西湖区不断聚焦民生实事,推进城市“微更新”——利用城区街头转角、老旧小区闲置地、“边角地”及“废弃地”打造了一批兼具游憩、观赏、生态、健身、娱乐功能的城市休闲空间。

城市休闲空间在“装”满市民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让一座城市品质“内外兼修”。

全员齐参与共树文明风

当文明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一座城市才真正拥有文明底色。西湖区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文明之小风”为城区吹来“崭新空气”,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源头活水”。

一栋2000平方米,集指挥调度、孵化培育、成果展示、文明体验、养老服务于一体的西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拔地而起,15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建成落地,迅速形成了一个个“1+N”阵地布局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辐射百姓群众超10万人,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重要形式。近年来,西湖区不断建强志愿者服务队伍,推动队伍建设多元多样,完善区级牵头的“8+N”志愿服务队伍30余支,党员、干部全员立足岗位学雷锋,深入文明单位开展结对帮建工作,让更多群众切实感受到同创共建带来的新变化。

此外,该区建立行业专家信息库,由上至下组建“5+N”“3+N”志愿服务队伍,配备群众身边不走的“一站五员”志愿者(即理论宣讲员、市民教导员、文化辅导员、科普宣传员、健身教练员),以“社工+志愿者”“双联动”模式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传递“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提高广大公众对文明实践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目前,全区共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注册志愿者11万余人。(全媒体记者刘宁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