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人大代表共话南昌“4+2+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均衡布局资源、加强基层管理、注重人才引进……

日前,在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4+2+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工作座谈会上,部分全国、省和市三级人大代表结合各自的调研成果与切身体会,围绕推动省会医疗首位度提升,持续增强南昌医疗服务在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资料图片)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高位推动下,坚持以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重点,以医防协同为纽带,进一步统筹医疗资源,大力推进重点医疗项目建设,加快构建“4+2+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作为南昌市民,我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医疗事业的高度重视,感到非常激动、欣慰和开心。”全国人大代表、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党委书记罗来昌认为,在后续工作中,只有在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在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服务内涵上求提升,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特色品牌上求突破,才能真正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擦亮南昌医疗“金字招牌”。

全国人大代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冲压厂三车间党支部书记刘辉则建议,在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方面,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打造高素质、高效益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同时,应在卫生教育、疾病筛查、健康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于高风险人群和重点人群,还应加强定向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尽管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和区域、医院和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看病难”现象未能杜绝。

“患者都去大医院,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看病难,主要是找大医院专家难。基层医院的水平提不高,大家肯定要去大医院,看病必然是难。”省人大代表、民革南昌市委会副主委邹萍说,“所以我们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从事业发展的角度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医联体,大医院带动小医院,县医院连接乡镇卫生院,使得省市联动、县乡一体、乡村一体,不同级别的医院,能有效实现自己的功能定位,医疗资源能够纵向合理的流动。”

邹萍提出,一方面,推进建立大医院带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建立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包括专科对口扶持、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信息互通、设立区域专科中心、联合药品配送等,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还能回社区”。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也要主动提升常见病的相关专项技术,包括诊断能力、救治能力、照顾能力和区域影响力,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等,可以通过试点建设来摸索经验、破解瓶颈、提升效能,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如何打通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最后一公里”,持续增强群众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的市、区、社医联体分工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省人大代表、豫章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胡金秀坦言,三者既应分工,也要合作,“南昌要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和机制,完善通畅的双向转诊服务路径;创新市级医院指导区级医院的具体路径与举措,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精细管理。同时严格落实市县级医院医师职称评聘下乡服务有关规定,加大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带教和业务指导力度及长效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省人大代表、西湖区静心社心理健康中心理事长陈虹认为,家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单元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人就医难、出行难的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应推动“家庭医生”相关服务,解决一部分家庭的特殊医疗需求。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医院应提升打造“互联网+”的智慧医院建设体系,以便减轻年轻人和外来创业者的就医困扰。

“公立医院编制是稳定和吸引医务人员、保障公立医院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建议加大对公立医院编制配备倾斜力度,推动公立医院扩编、核编设岗和人员招聘。”市人大代表、青云谱区妇幼保健院院长熊莉懿表示,还要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创新思路,出台政策措施,制定相关人才激励和上升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队伍,同时推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深化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再培养,提升医护人员综合素养。(全媒体记者殷思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