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息:土地文章怎么做?——南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线观察

湾里管理局岭秀湖市民广场  

“土地者,民之本也”。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农业之本、农民之根。

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提出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指明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相关资料图)

毋庸置疑,当下的农村集体产权中,第一主体依然是土地。唯有立足土地做文章,农村集体经济才能强起来。

围绕为农民增收致富目标,南昌各村庄如何做活土地文章?又有哪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新模式、新成效?连日来,南昌日报记者兵分多路,探寻南昌各村“以地为纸”,描绘村级集体经济繁荣发展新画卷的“点睛之笔”。

连线成片 细碎土地串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土地细碎化”问题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瓶颈,农民种地成本高、效率低,既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更不利于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村里共有7644亩土地,去年有近一半流转给了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的公司。”北联村党总支书记黄浪浪告诉记者,去年初,南昌县塘南镇开始探索整村土地流转,北联村是首批参与试点的村庄之一。

南昌县北联村

塘南镇北联村位于南昌县东北部,距离集镇却有近20公里,前往市区要1个多小时车程。因位置偏僻,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量耕地一度杂草横生。

2021年底,北联村重新“划分”村里的土地。“要流转的3200亩土地分属几百户,我们将这些零碎分散的土地互换并块,形成连片的可种植土地去交付。”黄浪浪说,若有村民不想流转土地,则以同档置换方式“大挪移”,从而实现土地的连片成方,再规整成高标准农田。

不止稻田,能串起来的还有果园。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春暖花开,微风拂面,安义县黄洲镇新福村的香梨小镇“白雪”飘飘,工人们正忙着修剪梨树。“3月份梨花开了,我们开始给梨树施肥,为夏天的好收成做足准备。”新福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厚仕说,新福村山地资源丰富,村民想富、盼富,却无门路不敢冒险尝试。曾经有段时间大家在荒山上种植了一些果树,但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导致没有销路。

经过多方考察,刘厚仕下定决心,承包200亩荒山,成立合作社,开始栽种翠冠梨。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陆续以现金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其中。

“207名农民入股资金337万元,建成了2000多亩翠冠梨基地,形成规模效益。”刘厚仕介绍,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统一购种、统一维护、统一采摘、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这几年,随着高档水果市场的成熟,合作社总产值也突破800万元,创利100余万元,社员增收上万元。

细碎土地的“化零为整”,为农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铺设出更多可能。“现代农业讲究规模化,把零散土地集中起来是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底子打得好,才有可能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黄浪浪说。

因地制宜 闲置空地用起来

放眼广袤乡村,虽已旧貌焕新颜,但部分村庄仍存在不少空地、空房。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虽谈不上“寸土寸金”,但绝对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沉睡”财富,事关村民利益、村庄发展。

在南昌,已有很多乡村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物业型、旅游型、“农户+村集体+企业合作型”等宅基地利用模式,让闲置存量化身为优质增量。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飘来阵阵花草清香,宽阔整洁的道路两边是一栋栋江南风格的楼房,游步道上的三两游客尽情享受着大自然馈赠的惬意……这里是湾里管理局太平镇泮溪村,或者用市民更为熟知的称谓——狮子峰景区。

“狮子峰的绿色风光在当地一直是有口皆碑,但是发展不成系统、没有规模,再好的风景也留不住游客,只能‘独自美丽’。”看着现在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秀美小山村,泮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平感慨万千,“事情在几年前有了转机,我们流转村里的闲置土地资源给梅岭旅游公司,共同开发狮子峰景区,每年获取景区40%的门票分红,一年下来能增加80余万元的村集体资产。”

现如今,泮溪村人气渐旺,当地村民瞅准时机,纷纷改造自家民居办起农家乐。杨平告诉记者,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和旅游资源,每逢节假日,前来泮溪村品农家菜肴、游田园风光、购绿色食品、住农家屋的游客络绎不绝,全村每年由此增收近500万元。

驱车回市区时,在湾里管理局的主干道之一——招贤大道一侧,一片整齐划一的店面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就是我们的村集体产业,靠着租赁村集体店面、出让闲置土地、成立物业公司等方式盘活我们村的土地资源,现如今,村集体收入每年可以达到380万元。”招贤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雷崇根说。

据了解,竹山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了江西竹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物业型”经济。“村里的一些闲置房屋我们全部进行出租,村里的店面在分配时也进行了统一规划。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物业公司,在赚取基本运营资金的基础上,也为村民提供生活服务。”雷崇根表示。

“获得的村集体收入,除了部分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外,基本上都用在了为村民谋福利这一块,为退休的老年人每月发放260元的最低保障,为村里的大学生送去奖励扶持资金,为生病住院的村民送去补助等。”雷崇根说,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大家幸福感满满。

危中求机 城中宝地热起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部分集体经济发展良好的城中村出现不同方向的分化,有的通过激活土地使用权发展实体型经济,有的通过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产业合作型经济,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暖春时节,青山湖区进顺村在阳光的照耀下暖意浓浓,花园式楼房错落有致,村内的老年大学不时有悠扬音乐声传来,中间的花园广场有人牵着宠物闲庭信步,也有孩童怡然自乐,好不自在。

青山湖区进顺村

“以前这里的人都以卖菜为生,是有名的‘菜农村’。”进顺村村委会主任罗来昌对记者说,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村里的耕地大幅缩水,到90年代,村里已经基本没有可支配的土地,并由原先的“城郊村”逐步变成“城中村”。

没了土地,村集体如何发展?进顺村决定置换少部分土地,再利用全部资金,集中精力进军第三产业。“依托离南昌火车站近的地理位置优势,我们正式建成并运营鄱阳湖大酒店。酒店的发展为我们产业扩展奠定了基础,但土地存量不足仍是制约因素。”罗来昌说,为了打破经济发展桎梏,进顺村决定发展“飞地经济”,用12亩苗圃置换南昌市民营科技园中的41亩土地,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起了进顺工业园区。至此,村里的产业从酒店业、物业管理拓展至工业园区运营,致富路是越走越宽。

“短短数十年,‘菜农村’蝶变成为拥有‘一个集团、三个园区、三家宾馆、五大市场’的现代化新村,都得益于‘跳出进顺发展进顺’的前瞻理念和‘飞地兴村富民’的关键一招。”罗来昌说。

无独有偶。几十公里外的湾里管理局招贤镇招贤村也是当地有名的“首富村”,这“首富”的由来,同样需要回溯到湾里旧城改造之际。

“我们村一直都有种植花卉苗木的传统,随着城区扩张,村里80%的土地都被征收了。为了保障村里的产业不断,我们选择‘租借土地’,采取‘集体承包、村民分包、分年付租’的形式,在进贤县衙前乡、永修县分别租了3000亩和1000亩地,继续发展种植业。”招贤村党总支书记余绪礼说,村委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村民“有地也有业”。

湾里管理局招贤镇招贤村

土地征收给村集体带来的“第一桶金”,让当时的招贤村萌发了创办实体经济的念头。在四处调研考察后,招贤村于2010年下半年成立了招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搅拌站业务。

“这几年,除组建混凝土搅拌站、苗木绿化公司外,招贤村还乘着湾里全域旅游业发展的东风,通过整合闲置零散农业资源,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在旅游方面做文章,成立了禹港体育公司卡丁车馆。”余绪礼告诉记者,去年,该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活力迸发“唤醒”土地富起来

近年来,南昌始终以土地为抓手,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断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南昌已形成培育班子党建引领型、用活资金增收型、盘活闲置资产型、挖掘资源潜力型、发展集体产业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管理服务创收型、抱团发展型八类20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徐观君告诉记者,其中湾里管理局、南昌县先后列为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南昌引导各村采取组织直接经营或者发包、租赁、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对被侵占的水面、山林等资源资产重新发包,盘活村集体现有的土地、水面、闲置房屋等资源,实现集体增收。同时,按照资源禀赋,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选准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能力。

近年来,南昌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南昌市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的意见》《南昌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若干举措》等系列文件,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村干部收入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收奖励制度。“202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31亿元、村均收入133.2万元,全市1149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85.9%。”徐观君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什么、怎么干,为以用活农村土地来释放乡村振兴活力指出了方向。”民建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议,南昌应创新农村宅基地优化整合使用机制,促进闲置低效用地的盘活利用。比如及时收回各家各户退出的宅基地、空闲宅基地,结合村规民约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统筹安排使用。

要把土地文章做好、做活,做出效果、赢得民心,刘木华认为,还要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利益分配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为乡村的产业兴旺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保障。尤其要在破解制度障碍、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相关权利主体、简化入市审批环节等方面下功夫,鼓励各村在符合村庄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大胆发展第二、三产业,以土地活起来助力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全媒体记者陈茜殷思萌高学斌胡彦思文/图)

关键词: